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南召縣圍繞建設“實力、生態、幸福”新南召的目標,利用資源、交通、文化優勢,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結合發展特色產業,帶動脫貧工作,體現生態美。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,堅持把帶動脫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,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,發展特色產業,拓寬群眾增收渠道,實現“生態美”與“脫貧困”的有機統一。以苗木花卉、柞蠶、中藥材、香菇、艾葉、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為重點,采取公司+基地+農戶等模式,通過土地流轉、入股分紅、打工增收、代種代養等形式,引導貧困戶與農戶建立利益紐帶關系,實現增收致富。脫貧工作初見成效,崔莊鄉馬良村的南召銀河虎山生態農業開發公司,帶動11戶貧困戶參與中藥材生產經營,年均每戶增收2萬元,安置貧困戶勞動力53人,年人均增收5000元,實現穩定脫貧;崔莊鄉王莊村的鑫林源公司與王莊村、程家莊村簽訂幫扶計劃,分包幫扶32戶貧困戶,采取“基地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發展中藥材種植點10個,使32戶98人人均增收4000元。此外,政府與南陽飛龍電力公司達成合作協議,計劃投資12億元,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4個,可幫助25個村4919戶11946人脫貧。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、農村環境改善,體現了生態建設的成效。
結合改善人居環境,建設美麗鄉村,豐富生態美。堅持統籌規劃,因地制宜,從群眾***關注、***直接的衛生、道路、環境等基礎性工作做起,完善設施,植入現代元素,留住山水之美、自然之美,建設宜居美麗鄉村。注重農戶住宅改造。采取合成樹脂瓦、瓷磚、安得瓦等材料裝飾墻面、房檐,營造和諧統一的民居風貌。注重村莊綠化。在村莊"四旁",即主要道路兩側、宅前屋后、池塘水系、村外荒地等區域,大規格、高密度栽植各類綠化樹種,使村莊“三季有花,四季常青”。注重特色小品。根據道路承載功能的不同,靈活運用廢棄大理石、青石板、鵝卵石等當地材質,合理進行鋪設。戶前、路旁小花壇、小花墻,采用本地青磚、小石頭粘貼壘砌,既返璞歸真又節約成本。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鄉村相結合,繪就美麗畫卷。
結合開發旅游產業,發展原生態文化特色,拓展生態美。立足特色產業、區位優勢,推動旅游產業從觀光式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,倡導回歸自然的旅游休閑生活方式。設計精品線路。開發縣城至寶天曼生態旅游線路,縣城至五朵山景區休閑觀光線路,云陽至縣城田園風光線路,皇后至云陽、太山廟玉蘭景觀線路等4條精品旅游線路,配套完善基礎設施。培育韻味村莊。重點培育以玉蘭產業為特色的云陽鎮山頭村、鐵佛寺村,以花卉產業為特色的小店鄉李村、皇后鄉皇后村,以禪文化、蓮文化為特色的留山鎮下關村,以根雕、盆景為特色的城郊鄉前莊村。充分挖掘當地原生態的農耕文化和“山水人文景觀資源,吸引外地游客“吃農家飯、住農家院、干農家活、體驗農家新生活”。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,云陽“貴妃桃”、留山“碧源蓮藕”、喬端“山拳菜”、南河店“柴雞蛋”等旅游產品深受游客喜愛,極大滿足了游客可觀賞、可停留、可居住、可購物的需求。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,展現南召特色旅游休閑方式。(來源:南陽日報)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,僅供學習交流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觀點。本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。